2003.05.24

古時造紙,一般來說會搭房子在河邊取汲水源,
由於河水不定時氾濫,所以設立之工作場域,並不舒敞寬大為主,
反而以簡單、容易於撤離的地方,做為工作的環境。
所以不以紙廠自居,叫做「紙寮」。


埔里的手工造紙業,始於清末時期,以中國傳統的造紙術生產竹紙
(竹紙亦稱草紙,主要以竹、稻草原料製造,是一種品質粗糙的普通紙,
例如祭祀用的金紙即是竹紙的一種,泛指民生、宗教用紙)。

日治時期,治台日人發現埔里的水質純淨,適合造紙,
於是在西元1935年,日人橫溝大藏,在烏牛欄橋下(今埔里愛蘭橋)搭建工寮試驗造紙,
但工寮隨即被溪水沖毀,橫溝仍在原地重建紙寮,後來工寮改建成木造廠房,廠名「埔里製紙所」,
後有岩岸、三宅和內藤、大津山等日人前來開拓經營,
從此改良自中國的日式造紙術開始傳入了埔里。

從大門口進來,就可以看見製紙的過程,
紙的形成、原料、等等,都有專業師傅現場示範。
另外有紙藝教室可以讓遊客做做扇子與手工藝品等。
旁邊有一間埔里紙產業文化館,裡頭有介紹關於紙的歷史及台灣紙鄉,埔里紙產業發展與現況。
豐富您對紙業的認識喔。
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福利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